【兩年後再次發生同樣事件】
今天帶孩子們回診準備回家時
唯可突然說想尿尿
我們就趕緊到附近的7-11借廁所
結果一步之差,在廁所的門口聽到唯可說:
「來噗及惹,我尿尿惹」
低頭一看
液體緩緩從他的腳邊蔓延
很巧的是
兩年前喬伊也是在同一間7-11來不及而尿褲子
(而且同樣是三歲,這是什麼恐怖的姊妹默契)
(對這間7-11的店員很不好意思,在這邊打卡兩次)
同樣的地點,同樣的事件
對比過去,我的心境已大不同
這次我沒有任何情緒(進化了?)
先冷靜地請店員協助處理,接著與孩子對話
👩🏻「尿濕了怎麼辦?你有帶褲子嗎?」
🧒🏻「我有帶內褲」
👩🏻「你有帶內褲是嗎?那有帶外褲嗎?」
唯可搖搖頭
👩🏻「這樣你的內褲會露出來耶,怎麼辦呢?」
🧒🏻「我不知道」
接著陷入一陣沉默
我思考了一下,接著打破沉默
「我們坐計程車回家吧,你忍耐一下,回家再換吧」
接著我們走到外面攔了一輛計程車
我將自己的外套舖在椅子上讓唯可坐避免弄髒
就這樣迅速的回家清洗更衣,結束這回合
-
這兩年中我學會了一件重要的事
就是依照不同的情境、不同的狀態
甚至不同的對象,做出符合當下需求的決定
也就是所謂的 #彈性
以前的我缺乏彈性,換句話說就是 #死腦筋
覺得該怎麼做就一定要怎麼做
以薩提爾的應對姿態來看,就是所謂的 #超理智
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
很常忽略他人的需求
也忽略了自己的需求
只在乎情境在乎理論
看似很有道理,實際上卻常常逼死自己
同時很容易破壞關係,也讓人感到受傷
同樣的狀況,以前的我
一定會毫不猶豫的請孩子穿著濕褲子走回家
原因有二:
👉家就在附近,走約10分鐘可到,坐計程車好貴浪費錢
👉孩子尿濕褲子也沒帶備用衣服是孩子的課題,感受到褲子濕濕的不便與不舒適,這樣自然結果的經驗能讓孩子思考下次可以怎麼做
以上是一般原則與合理的做法
但這次會做出如此決定的原因則有三:
👉外面天氣微涼,加上孩子有點感冒,穿著濕褲子吹風擔心會加重病情
👉走回家的路上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舒服而有情緒,同時外出一整天的我也已經很疲憊,在理智線薄弱的狀況下,有很大的機率會把自己逼入絕境
👉坐計程車回家雖然時間縮短許多,但一樣能讓孩子感受到自然結果帶來的感受與體驗
所以在為求共好的準則下
我選擇花錢消災(?)
如果哪天又在同樣地點發生同樣事件(希望不要)
如果那時是夏天,孩子沒生病,我的狀態也不錯
或許就會用一般原則的做法:用走路的方式回家
✏️本日金句:
「沒有所謂最絕對正確的做法
只有最合適情境當下的選擇」
#阿德勒正向教養
-
事後我還是有和唯可對話
👩🏻「來不及上廁所尿濕褲子讓你有什麼感覺呢?」
🧒🏻「濕濕的不舒服」
👩🏻「覺得不舒服是嗎?那下次可以怎麼做才來得及尿尿呢?」
🧒🏻「說我要上廁所」
👩🏻「恩,你這次也有說要上廁所,只是太急所以尿出來,是嗎?」
🧒🏻「對」
👩🏻「如果提早一點說,會有幫助嗎?像是有一點感覺想尿尿就可以先說呢?」
🧒🏻「好~」
👩🏻「因為在外面我們要找廁所不容易,找到廁所可能裡面有人所以要等,如果尿尿太多就可能會來不及,或是在有廁所的地方也可先上,你可以想想看怎麼做比較適合」
🧒🏻「在有廁所的地方先上」
👩🏻「你覺得在有廁所的地方先上,這樣就來得及,是嗎?」
🧒🏻「嗯,對!」
👩🏻「那有需要我提醒你嗎?」
唯可搖搖頭
👩🏻「不用我提醒,你自己會記得,是嗎?」
🧒🏻「對,我會記得」
👩🏻「我知道了,媽媽也相信你會記得,媽媽相信唯可的能力喔~你可以的!」
-
看完上一篇,有人可能會以為兩個孩子生病
是因為穿太少而造成的
其實不是喔,他們是被傳染的
(喬伊從台南回來就有點症狀,唯可則是被喬伊傳染)
剛好上一篇也有許多人留言
擔心孩子穿太少會感冒生病
其實兩者並無絕對關聯
就連疾管署都聲明 #感冒與穿衣量無關
我自己的觀察也是如此
孩子有時會因為穿得少而貌似著涼
有點打噴嚏跟流鼻水,但多半很快就好了
像那種拖很久的濃痰黃鼻涕
多半都是被傳染而來的 #一起破解傳統迷思
同時對於孩子生病,我當成是在 #更新病毒碼
大部分都讓孩子自行痊癒
頂多吃個緩解症狀的藥,但不輕易給抗生素
(每次看病都要提醒醫生不要開抗生素)
雖然療程比較久,但發現孩子的免疫力真的有變好
也比較不容易生病喔!
(照片為時常被路人關切背包會不會太重的共學日常)